新闻报道

【曲周精神】学曲周精神,解民生多艰——记地信161团支部曲周精神学习会

发布日期:2018-11-30 浏览次数:

2018年是我校曲周实验站建站45周年,我校首个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曲周)也在近日正式启动。从盐碱滩到米粮川,曲周的焕然一新离不开中国农业大学一批批杰出科学家的贡献!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句朗朗上口的校训深深烙在农大学子的心中,我们有时也会想,以我们所学到底能为国家为民生尽怎样的一份力呢?当我们走近曲周,才发现曲周精神便是校训的完美印证!

20181120日上午,地信161团支部在信电210教室开展了关于曲周精神的学习会。学习会上,同学们在团支书的带领下认真研读校报上关于曲周精神的文章,并学习了石元春、辛德惠院士等老一辈农大人的先进事迹。同学们在了解了这场45年的拼搏,了解了石元春院士敢为人先、心系家国的情怀,了解了辛德惠院士忠骨长留曲周大地的先进事迹,了解了一代代农大人“薪火相传”的接力后,都对曲周精神有了更好的认识。

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不论根据是最近专业课程中涉及到有关盐碱地的知识,还是在农事实习中自己尝试种植作物的经历,我们都深深地体会到盐碱地种种危害的严重性,也深知盐碱地治理的不易。在读到相关报道时,同学们还对农事实习中对盐碱化的束手无策记忆犹新。小小一方土尚且让我们头疼不已,那么曲周呢?这场“千年盐碱滩上的‘温饱实验’”,考验的不仅是农大一批批杰出科学家的化理论为实践的切实本领,更是对他们家国情怀的特殊考验。这一位又一位可爱的农大人不仅通过自己的双手与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曲周也属于中国的奇迹,还将“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的曲周精神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有同学在学习会上发言说:“学习了校报上有关曲周精神的内容,又与我的实践经历相联系,我对‘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的曲周精神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奉献”是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科学”是严谨细致的工作,“为民”是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谋福利。因为他们心中有国家、有人民,在曲周工作的一代代农大人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下,依旧保持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吃得了苦、沉得下心去做科研。现在我们有幸成为一名农大学子,我们一定会牢记‘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弘扬曲周精神!”

也有同学看了报道后提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天,在曲周,中国农大成了科学的代名词’这句话。不论有多少学术成就,多么战绩斐然,如果没有与实践相结合,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但这样的实践往往需要付出很多,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试验田走向田间地头,终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代代农大人不仅忘我地投奔在生产第一线,完成了许多的‘不可能’,更从这其中的种种不理解与阻碍中与农民兄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能够获得实践生产者们的认可。作为中国农科的最高学府,农业生产者们的赞美让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

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与曲周,刻有“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两块石碑将曲周与中国农大紧紧相连!曲周县第四疃镇路旁的一座安静的院落,连结的是曲周人与农大师生的不灭情谊;承载的是几代人艰苦奋斗的信念;代表的是碱滩变绿洲的成就。过去的他们,凭借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与矢志不渝的决心,用自己的汗与泪,完成了“从零到一”的壮举!站在45年的新起点上,今天的我们也应接下他们的重担,不畏困苦,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辉煌成果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充实自身本领,将这美好的篇章继续书写下去。曲周实验站正是“解民生之多艰”的最完美的诠释。“责任 奉献 科学 为民”的曲周精神,它不应该仅仅被歌颂,更等待着我们的践行!

地信161团支部

20181120


电话:010-62736746

邮箱:eic@cau.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邮编:100083

微信关注

©2017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校备案号:308_19034